一種測量大豆葉面積方法的介紹
大豆葉面積的測定一般是使用便攜式葉面積儀及植物葉面積儀等專業儀器進行測定,但很多時間如果沒有儀器或者條件不允許的情況,我們該怎么去測定大豆的葉面積呢?下面就簡單介紹一種大豆葉面積測量的簡單方法。
葉面積主莖節位的回歸不是直線而出現2次以上的高次,由此預想會有很大的誤差。因此,在回歸出現2次以上的場合,節位至少應該提出2節,否則就不能期待提高推定的精度。所以,探討了把上位節和下位節相對稱提出的方法。
表右邊欄是主莖節第4~13節中,從上下每2節分別為對稱提出葉面積的合計值與1株總葉面積的相關關系。從結果看,下6:相當于上6節的主莖節第6節與第11節的葉面積合計值與株總葉面積有最密切的關系,其次是第7節+第10節(下7:上7)。因此,可以看出簡易測定葉面積以主莖第6節+11節為最合適。
Logy=21097+015401logx(R=0177)
結果表明:作為葉面積的測定法,測定主莖第6節和第11節上著生的總葉面積,并以這個數值用上面方程式推定株的總葉面積是最有效的方法。
表是關于用這種簡易測定法,調查葉面積需要的標本數。主莖第6節和第11節上著生的總葉面積的株間差異,從對40株的分析結果推定系數為31%,可靠水平68%,目標精度5%,需要的標本數為39株(10%,精度10株)。
因此,從田間隨機選出39株只摘下下6:上6節上著生的葉,測定其葉面積,求出1株的平均值。如果用上述的回歸式推定株的葉面積,其結果總體平均在5%以內,就可以期待98%的概率。
另外,這種場合調查的葉數因為是39株@20片=780片左右,若與全株調查2288片相比則省略了1/3左右。
大豆葉面積調查,即使在可靠水平68%,精度5%這樣的可靠度低的場合下,最低也得需要22株的多數標本,可見測定其株葉面積是非常不易的一項作業。
本文介紹的簡易測定法,是以規定株內的特定節位為對象,測定在其節位上著生的葉面積再換算成株平均,用回歸推定總體數值。但要提高推定精度或由于品種的形態及生態的差異的適用范圍等問題,尚待今后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