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小麥葉面積質量標準的建議
確保小麥群體葉面積達到適宜數量值小麥群體葉面積的適宜數量值是一項重要的質量特征。低于這個數量值,小麥群體的生物產量不足,單位面積總粒數較少,產量難以提高,而且群體葉面積數量不足也談不上質量的提高;高于這個數量值,小麥群體生態、生理狀況隨之惡化,群體質量難以改善,這也是葉面積過大難以高產的原因。只有在群體適宜葉面積的基礎上,改善群體葉面積的各項質量指標,才能不斷提高小麥單產。
提高小麥群體有效葉面積率在小麥群體適宜葉面積的基礎上,改善群體葉面積的組成,減少無效葉面積,盡量提高有效葉面積在群體葉面積中的比例,才能有效提高群體葉面積對經濟器官形成和籽粒充實的整體效應,使有效莖蘗個體健壯,在穗數適宜的基礎上爭取穗大粒多,不斷提高小麥單產。
實踐表明,小麥高產田塊的有效葉面積率一般應在95%以上。提高小麥高效葉面積率根據小麥不同葉位產量作用的分析,提高高效葉面積率,不僅能促進與之同步生長的經濟器官的生長,增加經濟器官的總量,還能強化“庫”對“源”的促進作用,而且這些葉片也是決定小麥產量關鍵時期即小麥開花后的主要功能葉片,提高高效葉面積能增大產量形成關鍵時期的群體光合面積,增強光合功能。促進開花后群體物質生產和積累能力,改善小麥高產群體的本質特征,不斷提高產量。
但由于抽穗開花后小麥個體基部的葉片有明顯強根壯稈的功能,適當保持基部與產量形成關系不密切葉片的生長,不僅有利于提高高效葉面積率,還能延長這部分葉片的壽命,發揮其強根壯稈的作用,因此高效葉面積率不宜達到100%,其適宜值應在偏右回歸曲線的頂點。據本研究初步結果,在正常氣候年份,淮北陜229類型品種的高效葉面積率宜在75%左右;淮南158類型的品種宜在80%左右。
在選擇優良品種、確定適宜播期、提高播種出苗質量等基本技術環節的基礎上,重點要抓好兩項關鍵技術:確定適宜的基本苗數。要充分調動單株成穗潛力,確保足穗,又要控制無效分蘗過多,無效葉面積過大,個體生長不良,高效葉面積不足,影響大穗形成。生產中可根據適宜穗數和單株成穗能力計算適宜基本苗數。影響單株成穗數的因子除品種特性、土壤肥力、播種出苗質量外,主要是播期遲早。適期早播的田塊,總葉片數較多,有效分蘗節位多,分蘗發生率高。
控制基本苗數,有利于充分利用冬前溫光資源,促進有效分蘗生長,在苗期能形成足量的莖蘗數。晚茬遲播田塊,總葉片數減少,有效分蘗節位少,不能充分利用冬前溫光資源發生有效分蘗,單株成穗數不足,基本苗數要適當增加,以確保適宜穗數。在確定適宜基本苗數的同時,還應注重改進耕作和播種方式,努力做到適期早播,充分利用冬前溫光資源。改進肥料運籌。在高產栽培中應減少前期施肥量,控制返青至拔節期施肥,增加拔節后的施肥量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報酬率、控制無效分蘗、減少無效葉面積比例、擴大高效葉面積,從而提高粒、葉(cm2)比,在穗數適宜的基礎上促進大穗的形成。
相關儀器: 葉面積檢測儀 葉面積測量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