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排放對氣候的影響
來源: http://m.51wenwangwen.com/ 類別:實用技術 更新時間:2013-06-24 閱讀次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 天氣是指短時間(幾分鐘到幾天)發生的氣象現象,如雷電、冰雹、臺風、寒潮、大風等。它們常常在短時間內造成集中的、強烈的影響和災害。而氣候則不同于天氣,氣候是指某一長時期內(月、季 、年、數年到數百年以上)氣象要素(如溫度、降水、風等)和天氣現象的平均或統計狀況.上要反映的是某一地區冷暖十濕等基本特征,通常由某一時期的平均值和距此平均值的離差值(氣象上稱距平值) 表征。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和離關(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的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氣候變化是由氣候系統的變化引起 的,氣候系統包括大氣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因(陸地)。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后者包括人類燃 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溶膠濃度的變化,陸地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等氣體,允許部分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并達到地面(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溫。同時,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等產生分子偶極矩改變的振 動,故能吸收太陽和地球表面發出的波長在2000nm以上的長波輻射,僅讓很少的一部分熱輻射散失到宇宙空間。由于大氣吸收的輻射熱量多于散失的熱量,最終導致地球和外層中間保持某種熱量平衡, 使地球維持相對穩定的氣溫,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它是地球上生命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作用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則被稱為“ 溫室氣體”。大氣中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溫室效應早已存在,只是由于近年來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已經產生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當前人們所提的溫室效應實際上是指溫室效應增強后引起地 球地溫的環境問題”。
在最近10年來,全球氣溫已升高0.3—0.6℃。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后。20世紀北半球溫度的增幅可能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干旱烈澇、雷 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近百年來,中國的氣候也在變暖.氣溫上升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華北和東北最為明顯。
1985年以來,中國已連續出現了16個全國大范圍暖冬。降水白20世紀50年代逐漸減少,華北地區甚至出現了暖干化的趨勢。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與溫室氣體的聚集有極大的關系。日前,已確定對氣候變 暖有作用的溫室氣體有6個,它們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氮化碳和(六氟化族)。按溫室氣體對氣候變暖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氧化碳又居于首位,其增加對增強溫室效應的貢 獻大約是55%。利用二氧化碳測量儀進行含量測量表明:氣候變化模型表明,若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長1倍,地表溫度將上升1.5—4.5℃。因此,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是解決溫室效應最關鍵的問題”。
國內外科學家使用31個復雜氣候模式,對6種代表性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10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地球平均地表氣溫到2110年將比1990年上升1.4—5.8℃,這一增溫值將是20世紀內增溫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10年中增溫最顯著的速率。21世紀全球平均降水將會增加,北半球雪和海冰范圍將進一步縮小。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時將比1990年上升0.09— 0.88m,一些極端事件(如高溫天氣、強降水、熱帶氣強旋風等)發生的頻率會增加。對中國氣候變化的預測結果表明:中國氣候將繼續變暖,2020—2030年,全國平均氣溫將上升1.7℃,到2050年,全國 平均氣溫將上升2.2℃。中國氣候變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區降水出現增加趨勢,但華北和東北南部等一些地區將出現繼續變干的趨勢。
地球變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導致地球氣候和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另一個是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比如對氣溫適中雨星偏少的大部分地區,氣候塵暖將會使農業大幅度減產”。
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縮、凍土融化、河(湖)冰遲凍與早融、中高緯度生長季節延長、動植物分布范圍向極區和高海拔區延伸、某些 動植物數量減少、一些植物開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態系統由于適應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嚴重的、甚至不可恢復的破壞。正面臨這種危險的有冰川、珊期礁島、紅樹林、熱帶林、極地和高山生態系統、草原濕地、殘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等。隨著氣候變化頻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數目上會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圍也將增加。下面針對氣候變暖對植被(森林、草原)、冰川和 凍土、江河湖泊、海岸帶及海洋生態系統等可能的影響進行闡述。
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和離關(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者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的變化。離差值增大,表明氣候狀態不穩定性增加,氣候異常愈明顯。氣候變化是由氣候系統的變化引起 的,氣候系統包括大氣圈、冰雪圈、生物圈、水圈、巖石因(陸地)。引起氣候系統變化的原因可分成自然的氣候波動與人類活動的影響兩大類。前者包括太陽輻射的變化,火山爆發等。后者包括人類燃 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硫化物溶膠濃度的變化,陸地覆蓋和土地利用的變化等。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蒸氣、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等氣體,允許部分太陽短波輻射透過并達到地面(指吸收少),使地球表面升溫。同時,由于二氧化碳和水分子等產生分子偶極矩改變的振 動,故能吸收太陽和地球表面發出的波長在2000nm以上的長波輻射,僅讓很少的一部分熱輻射散失到宇宙空間。由于大氣吸收的輻射熱量多于散失的熱量,最終導致地球和外層中間保持某種熱量平衡, 使地球維持相對穩定的氣溫,這種現象稱為溫室效應,它是地球上生命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由于二氧化碳等氣體的這一作用與“溫室”作用類似,故稱之為“溫室效應”,二氧化碳等氣體則被稱為“ 溫室氣體”。大氣中溫室效應氣體二氧化碳所引起的溫室效應早已存在,只是由于近年來溫室效應不斷增強,已經產生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當前人們所提的溫室效應實際上是指溫室效應增強后引起地 球地溫的環境問題”。
在最近10年來,全球氣溫已升高0.3—0.6℃。最暖的13個年份均出現在1983年以后。20世紀北半球溫度的增幅可能是過去1000年中最高的,降水分布也發生了變化,大陸地區尤其是中高緯度地區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區降水減少。有些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厄爾尼諾、干旱烈澇、雷 暴、冰雹、風暴、高溫天氣和沙塵暴等)的出現頻率與強度增加。近百年來,中國的氣候也在變暖.氣溫上升了0.4—0.5℃,以冬季和西北、華北和東北最為明顯。
1985年以來,中國已連續出現了16個全國大范圍暖冬。降水白20世紀50年代逐漸減少,華北地區甚至出現了暖干化的趨勢。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與溫室氣體的聚集有極大的關系。日前,已確定對氣候變 暖有作用的溫室氣體有6個,它們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氮化碳和(六氟化族)。按溫室氣體對氣候變暖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氧化碳又居于首位,其增加對增強溫室效應的貢 獻大約是55%。利用二氧化碳測量儀進行含量測量表明:氣候變化模型表明,若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長1倍,地表溫度將上升1.5—4.5℃。因此,降低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是解決溫室效應最關鍵的問題”。
國內外科學家使用31個復雜氣候模式,對6種代表性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未來100年的全球氣候變化進行了預測,結果表明:地球平均地表氣溫到2110年將比1990年上升1.4—5.8℃,這一增溫值將是20世紀內增溫值(0.6℃左右)的2—10倍,可能是近10年中增溫最顯著的速率。21世紀全球平均降水將會增加,北半球雪和海冰范圍將進一步縮小。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時將比1990年上升0.09— 0.88m,一些極端事件(如高溫天氣、強降水、熱帶氣強旋風等)發生的頻率會增加。對中國氣候變化的預測結果表明:中國氣候將繼續變暖,2020—2030年,全國平均氣溫將上升1.7℃,到2050年,全國 平均氣溫將上升2.2℃。中國氣候變暖的幅度由南向北增加,不少地區降水出現增加趨勢,但華北和東北南部等一些地區將出現繼續變干的趨勢。
地球變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導致地球氣候和生態系統平衡的破壞;另一個是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比如對氣溫適中雨星偏少的大部分地區,氣候塵暖將會使農業大幅度減產”。
全球氣候變暖對全球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已經產生了影響,如海平面升高、冰川退縮、凍土融化、河(湖)冰遲凍與早融、中高緯度生長季節延長、動植物分布范圍向極區和高海拔區延伸、某些 動植物數量減少、一些植物開花期提前等等。自然生態系統由于適應能力有限,容易受到嚴重的、甚至不可恢復的破壞。正面臨這種危險的有冰川、珊期礁島、紅樹林、熱帶林、極地和高山生態系統、草原濕地、殘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等。隨著氣候變化頻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數目上會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圍也將增加。下面針對氣候變暖對植被(森林、草原)、冰川和 凍土、江河湖泊、海岸帶及海洋生態系統等可能的影響進行闡述。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上一篇:小麥品質的三方面指標介紹
下一篇:小麥籽粒的色澤介紹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