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林木組培培養的幾點建議
做好林木組培培養的幾點建議
領導應重視此項工作,認識林木組培培養生物工程技術在未來林業良種化和集約經營中的作用。從長遠著眼及早加強研究、培養人才、儲備技術,使科研走在生產前面。在有條件的單位集中一些有從事此項工作才能的人員,并配備一批新生力量,在逐步開展工作的基礎上提高工作人員的理論水平及技術水平,使之形成一支精干的隊伍和各有特色的工作集體,保持這支隊伍的穩定性和工作的延續性,防止工作及科技人員外流。克服對探索性研究的近視觀念和對成果要求操之過急的思想,防止純經濟觀點的千擾。對一些樹種上已取得小試成功的項目給予投資及支持,使之趕上國際水平,在投放資金時應考慮該項投資的應用效果及生產潛力,開展單位之間的縱向及橫向協作。
我們區在林業組培試驗上已取得200多個樹種的再生植株,其中有的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可以說已為林木工廠化育苗做了多年的預備試驗,并取得了較多的及較可靠的數據,但是要進行工廠化生產還要進、步提高,有必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研究及探索:
1、提高分化控制推術,這包括不斷提高已獲分化植株的分化頻率及不斷開拓能分化再生植株的植物品種,以適應工廠化生產及市場的需要,尤其是一些珍稀、瀕危植物。現在大多數的試驗都處于實驗室階段,要上中試生產一定會遇到一些不可預見的間題。例如山茶科植物,我們經多年的研究已基本上能控制分化,但是由于每一種植物都由其遺傳特性而保持著一定的差異,對分化培養基的要求及表現不一,用單一的培養基雖然都能使山茶科植物分化再生植株,但是分化頻率相差很大。因此要根據不同種來調整培養基,使其更適合它們的分化,使分化的種類及頻率不斷增多,分化周期不斷縮短。無疑這種工作,工作是大,鎖碎,但對生產來說是必需進行的。因為研究者在做小試時是不算成本的,但在大生產時卻是要講經濟效益的。
2、為了生產必須要得到最佳的和穩定的工藝流程,仍需進行大量的生理學研究,克服一些在組培中常出現的異常現象,如小苗褐化和玻璃苗等。
3、結合常規進一步進行中間試驗,用以摸索工廠化生產所需的完整設備,最佳的工藝飾浪,作成本核算和培訓生產人員。
4、探索引進及試制節能設備,在工廠化生產中,成本的60%左右是能源消耗,因此如位應用余熱、地熱、太陽能,應作為研究的一項內容,如建立自然光照培養室及太陽能供熱榨養室等,但這需要較多的經費及投資。
5、調整培養室與溫室網室的比例,在浙江托普儀器生產的組培培養室中,要47米名溫室及網室配合工作。目前國內各研究所的培養室都是足夠應用于生產的,但溫室及網室有的單位幾斗我們有人工光照培養室24米2,按國外比例該配備1128米2的溫室,而現在只有一個50米藝的塑料棚,差額在20倍以上,在小試生產時即感到溫室的缺乏。實際工作證明,工廠化生產時24米:的培養室配備1128米“溫室及網室完全是必要的。
6、加強市場預側預報,否則大規模生產出來的苗木的銷售會成問題,而在銷售過程中,運輸工具、運輸力的研究及運輸過程中的包裝間題,包括試管苗的包裝及移栽成活苗的包裝等都需進一步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