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內玉米品種的發展與憂患
近些年國內玉米品種的發展與憂患
1 新育成的品種多
品種選育步伐加快,最典型的就是以河南省農科院、河南農大、�?h農科所等為代表的中原科研育種單位,近年來先后選育出了鄭單958、浚單20、金賽6850等一批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玉米新品種,為全國玉米生產上臺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目前在市場走俏的玉米品種還有:美國先鋒公司選育的先玉335,北京中科華泰有限公司與河南聯合選育的中科4號,湖北襄樊正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選育的正大12,山西省農科院谷子研究所選育的潞玉13,山西強盛種業選育的強盛9號,以及陜西省秦龍綠色種業選育的秦龍14等等。專家指出:隨著育種步伐加快,新品種不斷出現,今后,每個玉米品種的壽命必將大大縮短,每個玉米品種的市場份額必將呈現區域化,靠一兩個品種主宰全國市場幾十年的歷史已經終結。
據統計,從2000年至2008年這9年間,國家和省級審定的玉米品種是3595個。其中國審品種是340個,省級審定品種是3255個。陜西省2006年審定通過的玉米品種為16個,同意引進種植的品種為20個;2007年審定通過的品種為18個,同意引進種植的品種為32個;2008年不算審定僅同意引進種植的玉米品種就多達34個;2009年同意引進種植的玉米品種為38個。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出,審定和同意引進種植的玉米種數量是一年比一年多。
2 品種多背后存在的隱患
在大量新品種涌現的背后,目前育種界也有一種擔心或困惑就是品種遺傳基礎狹窄,種質資源貧乏。目前,我國生產上利用的雜交種其親本主要集中于某幾個自交系及其改良系上,如Mo17、黃早四、478、丹340、E28等�,F在新品種雖然多,但從血緣關系上來說,大部分都來自于這5個自交系及其改良系。這種由少數自交系控制的局勢存在著明顯的遺產脆弱性,一旦條件適合,就可能大面積發生某種病蟲害,給玉米生產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個損失可能就是毀滅性的,這已成為很多育種家的共識。
比如1999年玉米絲黑穗病大爆發,凡是感病品種尤其是掖19幾乎絕收,損失極其慘重。但是,這種由少數自交系控制全國大范圍玉米生產的危險局面,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沒有大的改變。目前,新品種的使用壽命在縮短,一方面說明近年來育種研究活躍,新育成的后備品種較多;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新自交系和雜交種抗病性較差的弱點。新育成的高產品種比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育成的品種不但壽命短,而且推廣面積也少得多。如寶雞市過去的三大品種:戶單1號、陜單9號、中單2號,都推廣種植了20幾年,中單2號1974年引進種植到現在30多年了,2009年統計全市還有533多hm2面積。
3 進行玉米種質擴增、改良已是當務之急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育成一個能大面積取代Mo17和黃早四的新自交系。缺少優質、抗病、高配合力的新種質已成為玉米育種進一步發展的“瓶頸”,這也是目前育種界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為改變這種狀況,目前世界各國都致力于玉米種質的擴增、改良和創新。美國首先啟動了種質擴增計劃,簡稱GEM計劃。計劃從拉丁美洲引進熱帶和亞熱帶種質資源,以豐富玉米種質庫。我國在玉米育種上近期也調整了研究方向,組織實施了玉米種質評價、擴增、改良與創新,就是利用先進的育種技術改良世界各國的玉米種質,培育農藝性狀優良的自交系、雜交種、群體和基因庫。可以預見,這項工作的開展,將為玉米育種的突破性進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有利于改善玉米品質,提高抗逆性、抗病性和雜種優勢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