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水稻秸稈還田技術
一、秸稈還田技術的分類
機械化秸稈還田技術可分為粉碎還田和整稈還田兩大類。機械化粉碎還田技術是指用秸稈粉碎機械將收獲后的農作物秸稈就地粉碎并均勻拋撒在地表后隨即用犁耕翻深埋;整稈還田技術是將收獲后的農作物秸稈不經粉碎直接耕翻埋入土壤或覆蓋地面。
機械化秸稈整稈還田與機械化秸稈粉碎還田技術相比,減少了機具購置費用和機具進地作業次數,降低了作業成本。同時,在南方還由于氣溫高,水量足,不影響秸稈腐爛分解。因此,多采用整稈還田技術。
機械化水稻秸稈整稈還田技術是將機械收獲后的稻草直接拋撒回田間,并在灌水軟化土壤和施肥后用水田埋草機、埋草驅動耙或旋耕埋草機在水田中縱橫作業2遍,即可達到水田栽插前的耕整地要求。
二、秸稈還田技術采用的機具
該技術所采用的機具主要有聯合收割機(半喂入、全喂入均可)、拖拉機和水田秸稈還田機具等。水田秸稈還田機具是在旋耕機和水田驅動耙的基礎上改進設計而成的,主要為lGM系列水田埋草旋耕機(或旋耕埋草機)和lBSMQ系列水田埋草驅動耙,可與功率為10~50千瓦的拖拉機配套,依靠拖拉機的動力輸出,驅動水田秸稈還田作業機具的工作部件,完成切土、拋擲土垡、碎土和埋覆秸稈等全部工序,使秸稈還田與水田耕整地同步進行。
三、秸稈還田技術規范及作業工藝路線
1、規范
(1)適宜水田泥腳深度在10~20厘米的田塊采用。
(2)未耕的旱地應先灌水泡田12小時,待土壤松軟后再作業;若是已翻耕的土地,泡水后便可作業。
(3)水田浸水深度以3~5厘米為宜,灌水過淺,達不到理想的埋草和整地質量;灌水過深,則影響埋草和覆蓋的效果。
(4)秸稈還田數量以每公頃4500公斤左右為宜。整稈翻埋前,為加速秸稈腐爛熟化,每公頃應補施相當于67.5公斤純氮和22.5公斤純磷的化肥,然后再耕翻。
(5)機具作業速度應根據土壤條件和秸稈還田量合理選定,必須順行耕翻或覆蓋,一般作業兩遍,縱橫交叉作業。
(6)作業質量要求:耕深穩定系數達95%、碎土系數達92%、埋草覆蓋率達95%以上,田平起漿。
2、作業工藝路線
采用不同機具,具有不同的作業工藝路線。
(1)水田埋草旋耕機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
機械收獲水稻→將水稻秸稈整稈均勻拋撒在田間→補施與秸稈等量的畜肥→灌水泡田→水田埋草旋耕機第一遍慢作業→補施氮、磷肥→水田埋草旋耕機第二遍作業→栽插水稻或播種水稻。
(2)水田埋草驅動耙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
機械收獲水稻→將水稻秸稈整稈均勻拋撒在田間→補施與秸稈等量的畜肥→灌水泡田→補施氮、磷肥→水田埋草驅動耙以棱形耕法、套耕法或回行耕法進行秸稈還田和耕整作業兩遍→栽插水稻或播種水稻。
3、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
(1)機具選型。
要根據不同地塊、不同產量、不同條件和現有主機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質優價廉的配套機具。要嚴格按照拖拉機或手扶拖拉機配套水田秸稈還田作業機具操作規程進行作業,作業的前進速度與水田秸稈還田機具工作部件的轉速相匹配。
(2)機具的調試。
調整懸掛部分,使機組在工作狀態下保持水平;根據拖拉機的不同型號,用尾輪,或提升架,或液壓裝置調整犁具限深輪的高低,保證合理的耕深,一般耕深為25~28厘米之間,整稈應翻埋入土在表層16厘米以下為宜。
(3)合理選擇作業路線.
應根據田塊情況選擇合適的作業行車路線,做到不漏耕,盡量不重耕。要求在水田中縱橫作業兩遍,第一遍耕深略淺,第二遍達到規定的耕深。
(4)嚴禁用高檔或倒檔作業;田間地頭轉彎時,應將機具略微提升,以減少轉彎阻力,避免損壞工作部件;機具轉移地塊時,水稻秸稈還田機具的工作部件要停止轉動。
(5)水稻秸稈還田機作業一定時間或作業時發生異響,應定期進行檢查調整,重點是工作部件和堅固件,發生故障或出現松動,要及時排除。
(6)在作業中,若發現水田旋耕埋草機刀軸兩端纏草較多時,應及時清除,以免影響作業質量和損壞機具。可采用增減墊片、更換或增加端面阻草刀的方法調整阻草刀間隙,防止刀軸兩端纏草。
4、相關配套技術
實施機械化水稻秸稈整稈翻埋還田技術,必須有相應的技術配套:
(1)在水稻秸稈還田的同時,要施入氮肥總量的80%和全部磷肥用作底肥,以平衡養分,調解碳氮比,加速秸稈腐爛分解速度,提高肥效與還田效果。
(2)秸稈還田與廄肥合理混用,秸稈還田的同時合理混用廄肥,兩者在養分上既能形成互補,釋放時形成互助,其增產效果更加顯著,鮮秸稈與廄肥的比例為1:1。
(3)淺水勤灌,為防止埋覆的秸稈分解產生有害的氣體,發生燒根燒苗的現象,水稻秧苗栽插后水深不宜超過10厘米,秧苗返青后即可采用濕潤灌溉,前水不見后水,促進土壤氣體交換與有害氣體的釋放。http://m.51wenwang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