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種子發芽試驗的步驟
做好種子發芽試驗的步驟
一、準備工作
首先了解種子特性是單子葉還是雙子葉,有無休眠現象。如有休眠應通過低溫處理、去殼、加溫或機械破皮、預先洗滌、藥液浸漬等辦法處理后再置發芽床;其次,根據種子特性選擇發芽床,一般小粒種子選擇紙床,大粒種子選擇砂床。紙床和砂床都應具備保水、通氣性好、無毒質、無病菌和有一定強度的基本要求;再次,樣品來源必須為凈度分析后的凈種子,數量以400粒為好。
二、置床編號
為使幼苗生長有足夠的空間,一般小、中粒種子(如小麥、水稻、番茄等)以100粒為1個重復,試驗設4個重復;大粒種子(如玉米、棉花、打瓜等)以50粒為1個重復,試驗設8個重復。種子均勻分布在發芽床上,種子之間保持1~5倍的間距,以防病菌相互感染。數種置床后,為便于識別,應有標簽,注明種子種類、編號、重復等要素。
三、試驗條件
不同作物選擇GB/T3543.4-1995表1規定的發芽溫度和光照條件進行培養。通氣、溫度、氧氣、光照。這幾項條件中最大的人為因素就是水分的控制。
水分是種子發芽的關鍵,有些種子對水分較敏感,水分多,則發芽差,甚至不發芽;水分少則只長根,容易形成畸形苗。因此,在整個發芽試驗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各重復之間的水分和濕度的一致性,及時檢查和噴水,以免造成重復間出現較大的差異,致使其結果超過容許差距的范圍。
四、檢查管理
在種子發芽期間應每天開蓋透氣,確保氧氣的供應,觀察發芽試驗的狀況,以保持適宜的發芽條件。首先查看發芽箱是否正常工作,發芽箱溫度是否保持在所需溫度的±2℃范圍內;然后觀察并保持發芽床始終濕潤,切忌斷水,也不能水分過多或過干。
如發現霉菌滋生,及時取出發霉種子洗滌去霉。當發霉種子超過5%時,調換發芽床,以免霉菌傳染。如發現腐爛死亡種子,則應將其除去并記載。
五、試驗計數
在GB/T3543.4-1995第5、6欄中規定了初次計數和末次計數時間。一般情況下,試驗前或試驗期間用于破除休眠的時間不計入發芽試驗時間。
如果樣品在規定試驗時間內只有幾粒種子開始發芽,則試驗時間可延長7天,或延長規定時間的一半。反之,如果在規定的試驗時間結束前,樣品已達到最高發芽率,則該試驗可提前結束。末次計數應按正常幼苗、不正常幼苗、硬實、新鮮不發芽種子和死種子定義,通過鑒定、分類、分別計數和記錄。
六、重新試驗
當試驗出現以下情況應進行重新試驗:有較多新鮮不發芽種子;操作方法不當造成不發芽;由于真菌或細菌蔓延而使試驗結果不可靠;正常幼苗難以鑒定;4次重復間的差距超過規定的容許差距范圍時。
七、結果計算
按《農作物種子檢驗規程》填報發芽試驗檢測結果。結果須填報正常幼苗、不正常幼苗、硬實新鮮不發芽種子和死種子的平均百分率。還須填報采用的發芽床、溫度、試驗持續時間和為促進發芽所采用的處理方法,并對不正常幼苗種類進行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