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托市政策輪回:中儲糧獨掌收購權
來源: http://m.51wenwangwen.com/ 類別:行業資訊 更新時間:2012-04-09 閱讀次
【本資訊由中國糧油儀器網提供】
中國糧食收購政策在實施7年之后,即將迎來一次大改革。
本報獲悉,從今年夏糧收購開始,國家對小麥、水稻實施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對油菜籽、大豆和玉米實施臨時收儲政策都將實行有計劃的“控制收購”。改革后的糧食托市政策將明確定位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為惟一執行主體,而中儲糧在執行政策中也將“有計劃地控制收購糧食的數量和質量”,每年在限期內收購糧食將不會像過去一樣“敞開收購”。
2010年國家發改委等對糧食托市政策曾有較大調整,賦予中糧集團、中紡集團、中國華糧物流集團公司這三大糧油類央企收儲托市糧食資格,由此打破中儲糧獨家政策糧收儲資格,托市糧食政策執行主體由“單一”改為“多元”。2011年又將中糧等三大央企參與政策糧收購改為受中儲糧“委托”。
今年國家將明確托市糧收購僅限中儲糧,這意味著中糧、中紡、華糧在托市糧收購中將不再直接參與。
回歸“壟斷”
糧食托市收購正式實施是在2005年,最初國家只是對小麥和水稻實行最低價收購,之后從2008年又陸續推出對大豆、玉米、油菜籽的臨儲收購政策,兩類政策糧食收購的企業只是中儲糧。
從2010年開始,國家引進了中糧、中紡、華糧三大糧油類央企參與托市糧食收購,對于糧食托市收購主體由“單一”改為“多元”的原因,當時有國家糧食局官員給出的說法是——中儲糧壟斷糧食托市收購缺乏競爭機制。
在托市糧食收購改為多元主體的第一年,國內玉米、小麥、水稻等價格就出現輪番大漲,其中2010年6月份在河南、安徽、山東等地出現的搶購小麥現象最先引起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的重視。當時有關部門認為主要原因是,以中儲糧為主導的托市收購政策還缺乏競爭機制,為此還計劃引進黑龍江省農墾總局等企業也進入中央儲備糧代儲領域。
但糧食托市收購實行多元化競爭的路子并未走太遠。2011年,國家在對夏糧、秋糧的托市收購中,將中糧等三大央企的托市糧收購資格改為“受中儲糧總公司委托”,這等于是將這三大糧油央企的托市糧收購地位降了一“格”,而如果今年中糧等在糧食托市收購中失去受中儲糧“委托”的資格,這意味著中糧、中紡、華糧在托市糧收購中將徹底出局。糧食托市收購重新回歸中儲糧一家手中。
據知情人士介紹,糧食托市收購主體從2010年改為“多元”再到今年即將回歸“單一”,其間經歷了來自不同層面的利益博弈和沖突。目前有看法認為,國家從中糧、中紡、華糧加入托市糧收購以來,由于各個托市收購主體性質不一、出發點不同,加之缺乏相應的配套監管約束及懲處機制,反而使糧食托市政策在執行中越發變形走樣,形成“逆向調控效應”——提高了政策執行與監督成本、推助了糧價上行、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
前述知情人士告訴本報,有國內官方機構調查表明,由于中糧為首的參與糧食托市收購的三大糧油類央企偏重于發展糧食加工和貿易,將通過政策收購的一部分糧食囤積起來,最終導致近兩年中國糧食政策調控出現嚴重“不適癥”。
以玉米為例,從2010年以來,國內玉米價格一直居高不下,今年部分地區價格已經突破歷史最高價2600元/噸,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深加工企業對原料的大量需求是導致玉米價格大幅上漲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近年來,中儲糧與中糧等其他央企之間、其他利益主體之間多種利益博弈越來越大,過去國家對調控糧食市場價格下發一個文件即能平抑糧價波動,但現在糧食政策調控已經出現嚴重的“不適癥”,尤其是在玉米、大豆、油菜籽等方面,政府實施的拍賣等政策調控“基本上就是‘空調’”。
這位知情人士告訴本報,今年夏糧政策的調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政策執行與監督的成本,進一步強化政府對國內糧食調控的力度,最終掌控國內糧價上漲幅度。
控制收糧
據前述知情人士介紹,今年中儲糧在恢復獨家政策性糧食收儲特權之后,將按照有關方面的安排,在執行糧食托市政策中采取“有計劃地控制收購糧食的數量和質量”,每年在限期內收購糧食也將不再像過去一樣“敞開收購”。
所謂“敞開收購”是指按照托市政策規定,在每年規定的托市糧食收購價格和收購期限之內,國家對收購的政策性糧食沒有數量限制,凡參與托市收購的企業都能獲得國家財政的收儲補貼,企業收購的糧食越多,存儲的時間越長,享受國家的補貼資金也就越多。
這樣的糧食收儲政策導致一些參與政策收購的企業屢屢出現違規搶購糧食、收購糧食品質不達標、拖延糧食出庫時間乃至“轉圈糧”等“亂象”。據了解,早在2006年小麥最低價收購期間,中儲糧各地方儲備糧分公司就收購815億斤小麥,占到當年全國小麥總產量的40%以上、流通小麥總量的60%以上。在河南、河北甚至出現了糧倉小麥爆滿、露天存放小麥的現象。
一些參與糧食政策收儲的企業嘗到了多收多儲多贏利的好處,有的收購糧食以次充好,有的想方設法拖延糧食出庫時間,在河南,有的糧庫出現使用“轉圈糧”的手段套取政策好處。2008年中儲糧在河南執行政策收購小麥達到495億噸,占河南當年小麥總產量612億斤的80%。有糧食行業人士對此提出質疑——直有糧庫通過“暗箱”操作也即“轉圈糧”的手段,就是在糧庫和企業之間存在虛假交易,才有可能出現80%這么高的收購比例。
前述知情人士表示,在2010年國家引進了中糧等三大央企參與托市糧食收購之后,中央財政在糧食收儲、拍賣的負擔越來越重,而相對應的卻是糧食調控能力趨弱,在玉米、大豆、油菜籽等方面,政府實施的收儲、拍賣等政策甚至成了“空調”。
前述知情人士介紹,目前糧食收儲、拍賣全部靠政府財政負擔已經顯得頗為沉重,這方面過去國家政策早就有過“教訓”。在1998年至2001年期間,原國家計委、原國家糧食儲備局就要求對糧食采取保護價“敞開”收購,并且嚴禁非國有糧食收購企業直接向農民購糧,最后造成的結果是國家糧食庫存積壓過多,國家財政由此承擔了幾千億元的“包袱”,到現在還沒消除掉。
目前國內對小麥、水稻的庫存很優裕,前述知情人士表示,糧食收儲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應該“有計劃地控制收購糧食的數量和質量”,正是基于這樣的“改革”初衷,今年我國政策性收購糧食將不會像過去一樣“敞開收購”了。
前述知情人士還透露,由于今年將實行有計劃的“控制收購”,對由此給農民售糧所帶來的影響,將會通過提高種糧補貼、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等,確保種糧農民在扣除“土地轉租轉包以及農藥、化肥、種子、勞動”等一系列種糧成本后,能獲得20%-30%的利潤率。
【中國糧油儀器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
上一篇:玉米產區“搶糧”局面再現

最近更新儀器
推薦儀器
相關新聞
熱門產品